一所学校里,学生经常在墙边、墙角干什么,基本上可以反映学校的教育水准、文化气质和文明程度。所以,我们要让墙边墙角也承载教育功能,成为教育资源。
————————————————
(相关资料图)
“让每一堵墙都会说话”,这句话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其影响深远。墙本不会说话,但谁掌握了往墙上贴字的权力,墙就可以替谁说话。
校园里墙上的话,是校长想说的话吗?未必,至少不全是,也可能是“校园文化公司”说的;校长说的话,就一定对吗?也未必。当然,倒不是说这些话本身有什么错。不过,如果一句话一旦“放之四海而皆准”,贴在哪所学校都合适,大概也就成了“正确的废话”。而且,即使贴的都是正确且合适的话,如果学生并没有看见或者看不懂,那也等于零。
更进一步想,学生有没有话语权?学生有没有公开表达的需要?学生有没有借墙来代言的权利?校园里这么多的墙,哪块是学生可以做主的呢?校园里的墙,一定要替谁说话吗?不说行不行?
墙,无处不在,默默无闻,确实是实施环境教育的最好载体。而环境教育的核心资源是环境所呈现和承载的各种各类的“优秀”。除了墙本身带有的以审美为主的优秀资源之外,通过墙呈现出的校园里的人的优秀,就是最大的教育资源,正所谓以人育人。因此,学生的优秀状态应该是墙最需要说出来的话。
所以,许多好学校所推行的好教育,会将“优秀的学习过程”呈现在墙上,比如作业、笔记;还会将“优秀的课程资源”呈现在墙上,比如选修课海报、社团活动海报、各种讲座的海报;也可以将“优秀的学习成果”呈现在墙上,比如创作的作品、研究结果等。校园设计中,就要让师生身边的墙都可以承担这个功能。教室内外、过道、长廊、大厅及各种人流集中的区域,都可以。在许多学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墙上找到自己的学习痕迹和成长轨迹。到处贴,也不算很整齐,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大概这才是一个校园的样子,因为这样的墙在向你讲述学生的成长故事,这些故事相互讲述,互相聆听,彼此借鉴。
另外,一所学校里,学生经常在墙边、墙角干什么,基本上可以反映学校的教育水准、文化气质和文明程度。所以,我们要让墙边墙角也承载教育功能,成为教育资源。诸如学生的自主自习、阅读,师生的谈话、辅导,一场小演讲,一个小会议,一次小实验,一场小演出,一次小展览……都是墙边和墙角可以呈现的优秀教育资源。这些资源被来来往往的人看见时,最有效的教育就自然而然发生了。
在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做校长时,我把办公室搬到了楼道里,挨着一堵墙,靠着墙角,面对学校里的人来人往。这堵墙及墙角所构成的空间为这个校园讲述着一位校长的故事——校长的工作状态、学习状态。后来,这个地方成了全校师生演讲、研究、上课的一个“根据地”,师生关系、课程关系在这里一目了然。它不仅解决了楼道安静有序的管理问题,更让楼道成了校园里的文化精神圣地。
任何时候,人都是最有价值的资源,因为人的好状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尤其在校园里,模仿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成长路径。没有什么文化比“优秀让人看见”更具有生命力,反之,让人看见优秀,就是文化传承和教育生发的原动力。
如果墙是这样“说话”的,其实贴不贴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最好的资源,不是教育者说了什么,而是教师和学生在一起做了什么。此外,校园里的墙的“高矮胖瘦”、色彩和质地、温度以及与光和影的关系,与校园里的每一个人密不可分。
让不同的人在不同时刻都能在校园里的墙边找到自己的精神栖息地,这或许才是真正的校园文化。这么说来,如何对待校园里的墙,真是一件需要校长和建筑师共同努力的大事。
有两句诗说得很好,一句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另一句是“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校园里的墙,它说不说话其实都无所谓,我们最关心的是,面前这堵墙,它讲述了一个与师生有着什么关联的校园故事。
(作者系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执行校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