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街六巷,七十二处油坊,驮不完的宁条梁,填不满的安边城。”这句当地传承的老话见证了西则园村的繁荣。
近日,记者走进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宁条梁镇西园则村,了解当地运用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探索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故事。
西园则村“梁镇七十二坊”(央广网发 王馨梅 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走进村内柳编产品展示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柳编产品,簸箕、簸箩、礼品篮、柳编小花篮、首饰盒等各种柳编制品琳琅满目。可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编织品,“他们”将在当地群众致富、乡村振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柳编产品(央广网发 王馨梅 摄)
“靖边县柳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柳编选用原材料沙柳种植可上溯千年。”宁条梁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王学攀介绍,“我们深挖历史,结合西园则村‘前进大队’时期创办柳编厂的历史,引进山东杞柳,召集老艺人和省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吸纳柳编会员和学徒,发展订单式产业。”
据了解,西园则村引进山东杞柳并由村集体种植160亩,召集10余名老艺人和省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2人,吸纳柳编会员280余人次、学徒300余人次,成功举办2019年靖边县农民丰收节暨柳编大赛,以“家庭车间”发展订单式产业,构建起了“支部+集体合作社+群众”的运营模式。
除了柳编,传统榨油也是西园则村的一项优势产业。据《靖边县志》(光绪本)记载,宁条梁镇当时有居民万余人,“三街六巷,七十二处双梁双榨油坊,其余各类商铺百余家”形象地刻画了当时宁条梁镇商业繁荣的景象。
“基于本地种植区纯天然、无污染、等特点,我们的产品配以古法压榨生态加工方式,发展高品质的高端市场。”王学攀说道。西园则村党支部充分调研村情,从历史文化资源入手,挖掘传统榨油产业,参照古法压榨油坊原貌,复原百年前古法油坊,建设以古法工艺的压榨油坊集体经济产业。
西园则村古法油坊(央广网发 王馨梅 摄)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扩大“梁镇七十二坊”油品产能和产品种类,西园则村启动了现代化建设和提升改造工程,引进冷榨设备、精炼设备和罐装生产线,建成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油坊。该做法弥补了古法油坊产能的不足,以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进一步拓展了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市场竞争力。2021年,古法油坊和现代油坊共销售油品14.4万斤,销售额达195万元,村集体收益约32万元。
一壶油圆小康梦,千条柳编致富路。除了油坊和柳编两大特色产业外,西园则村积极培育经济主导产业,现已发展有古法油坊、现代油坊、荞之梦家纺、养羊、光伏电站、扶贫互助协会、柳编、冷库8个集体经济产业。
“我们家本来有一个荞麦壳加工厂,遇到市场萎缩,想着能有什么办法可以把东西卖出去,于是便产生把荞麦壳做成枕头、靠垫、床垫的想法,让产品销售出去。”说话的罗鹏祯是西园则村一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2020年,西园则村村集体自筹资金76万元建成900平方米功能完善的纺织厂房及配套生产设备,“筑巢引凤”引进大学生返乡创业人才。罗鹏祯便是其中的一员。
罗鹏祯展示荞麦壳颈椎枕(央广网发 王馨梅 摄)
“荞麦壳枕头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促进睡眠等方面有一定功效。”罗鹏祯热情地介绍着工厂热卖产品荞麦壳颈椎枕的功效。“现在我们已经建立‘线下+电商+直播’的销售模式,已发展成为西园则村集体经济产业的又一代表性产业。”
乡村高质量振兴,既要“筑巢引凤”,又要“固巢养凤”。西园则村村集体除收承包费外,还创新合作经营模式,采取阶梯性村企合作分红模式,同时对帮扶村集体经济人员进行技术和管理培训,并优先雇佣周边群众采取计件务工支付报酬,让村民也能从产业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村里的变化简直是太大了,原先我们村外号叫‘穷西园则’,是靖边县最穷的一个村,现在我们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发展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致富。”谈及村里这几年的变化,宁条梁镇西园则村村民雷万江忍不住打开了话匣子。
据悉,西园则村依托民宿文化产业园,结合梁镇老八碗、麻花、炉馍馍等传统饮食,建立红白理事会,构建移风易俗、崇尚新风的宁条梁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我们当地人的红白喜事都集中在这里办,村子里面免费提供餐具,设备齐全。70岁以上的老人还会免费发放米面油,我今年60岁了,正好赶上了好时候。”雷万江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近年来,靖边县宁条梁镇西园则村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榨油、柳编和家纺产业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全村特色产业发展。该村制定了“一个品牌,三个产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即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申请注册“梁镇七十二坊”商标,统筹整合现有集体经济榨油、柳编、家纺等产品,均使用“梁镇七十二坊”商标,树立对外宣传的窗口与名片。
标签: